第5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逆天宰道小说推荐阅读:十八道金牌追令,开局混沌道体!、四合院:我崔大可不在偷牛、赵云转世之横扫异界、带着农场混异界、逆天九小姐:帝尊,别跑!、武炼巅峰、龙血战神、神印王座的假面骑士、盖世、荒古帝业、极品僵尸、怪物乐园、将乱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二十一面,我们看子三的“颂追诱雇作”。这一科是重颂当中的譬喻。
在〈信解品〉中,佛陀等于是说明了我们佛弟子在修学当中要处理两大问题:第一个是生死问题,第二个是成佛的问题。那么生死有什么问题呢?生死就是,我们得一个果报,不管是男众还是女众的果报,这个果报叫做业报身;这个业报身开始活动的时候,它会产生内忧外患。因为外有业力所招感的老病死的痛苦的刺激,内有我们无始劫来的颠倒妄想,所以这个业力跟妄想交互作用,就是佛陀说的: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;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”,就使令我们整个生命非常不安稳,就像这个房子起火燃烧了。
所以,解决生死问题,佛陀的重点在于“安稳”这两个字,就开出了三乘的教法。安稳,佛陀其实是两个方向:一个是用空性让我们安稳,一个是用功德让我们安稳。如果你本身属于出离心比较强的,那你就修空性,先求自我保护;有些人他过去生菩提心、大悲心重,他可以直接用修功德来安稳。
总而言之,面对整个三界的生死问题,在追求安稳时是多元化的,因为每一个人在生命的经验当中所累积的妄想是不一样的,各打各的妄想。我们想追求功德:有些人追求布施的功德,有些人追求持戒的功德,有些人追求忍辱的功德。到底你是以什么功德为住让你安稳,那就是各有各的根机。所以,在权法的施设,叫做方便有多门。
权法解决生死问题以后,第二个就是成佛的问题了。成佛的根本问题就是,你要找到我们生命的最初的来源:你从什么地方来?我们在没有轮回之前,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?这个是成佛的正因。这个地方你没找到,你就没办法成佛了,这是菩提的正因。所以,前面的权法重视的是一种外修,追求法的力量来摄受安稳。实法的重点在内观,内观真如;透过内观真如,我们可以安住清净心,发起菩提愿。这就是成佛的正因,清净心、菩提愿这两个。
权法是一种事修,当然,实法偏重的是理观。不过我们从经文来看,我们一个凡夫,可能要把修学比例多分地放在权法,就是事修这一块,因为生死问题对我们是比较急迫的。
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。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婆罗门师。这个婆罗门很资深,在他的僧团当中也算是一个教授师。这个婆罗门师参加了一次他们自己团体的喜庆活动,一高兴酒就喝多了。喝多以后,到了黄昏的时候,他经过佛陀的精舍,突然间他就大叫:我要出家!我要出家!这么一叫,僧团就知道了,大家就报告佛陀说,外面有一个婆罗门,说他要出家。佛陀说,你赶快把他带进来。带进来以后,就叫舍利弗尊者把他剃度了。剃完度以后,这个婆罗门就跟大众做一些禅修,就在僧团住了一个晚上。第二天早上起来,酒醒了,一想,我是一个婆罗门,怎么跑到这里来?就舍戒还俗回去了。
回去的时候,弟子们就问佛陀说:佛陀!您老人家明明知道他是外道种性,您怎么叫他剃度出家呢?佛陀说,我用佛眼观这个人,他过去生无量劫来跟三宝都没有结缘(这很可怕,生生世世都是做外道),好不容易今天喝醉酒以后生起了善念要出家,机不可失!
所以,佛陀在权法的施设当中,不一定要圆满。就是,权法它可以辗转增盛。佛陀今天可以要你做一个小小的善法:他可以要你看看佛像,“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”,佛陀可以创造一个名号让你来执持。所以这个权法是“方便有多门”,只要能够让你成就善根、趋向安稳、趋向解脱,这个都是方便的,方便法门。所以我们看得出来,权法是佛陀的特色。这个权法的施设,佛陀是最圆满的。
所以,我们在修行当中要知道,第一个,每个人有他个人化的修学。你喜欢拜佛,那你就好好拜佛;他喜欢打坐,他的根性从打坐得安稳,他就多打坐。所以权法,诸位,没有标准答案。你喜欢布施你就布施,你喜欢持戒你就持戒,重点是你是不是得到安稳。你不安稳,那这个法就不适合你了。所以权法没有比较性,你修你的,他修他的。
但是,一个人入实法就没有差别性了,不可能说你内观的真如跟他内观真如是不一样,没有这回事情,真理只有一个。所以我们讲,方便可以有多门,但是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,那是无差别相的,“归元无二路”。所以,我们在修行当中,权实这两个方法的掌控是很重要的。
子三、颂追诱雇作
前面是讲到父子相见。父亲就是佛陀,儿子就是这个声闻弟子,在经过长时间的彼此流失以后,现在终于相见了。相见以后,我们看佛陀做了什么事。
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
穷子惊唤 迷闷躄地
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
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
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
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
父亲初次见到儿子(我们前面说过),他充满了期待,希望能够赶快地把他训练成一个成熟的儿子,把家业交给他。所以,基于这样的期待,他就怎么样呢?“即敕使者,追捉将来。”就使令使者——这个使者就是华严会上的法身菩萨,用大乘的中道实相跟菩提心这两种功德来追赶,来强捉,把他带回来。就是希望他能够怎么样呢?你赶快恢复你过去的大乘善根,直趋菩提,“正直舍方便,但修无上道”。
但这个时候穷子的反应是怎么样?内心惊怖、呼唤,乃至于昏厥倒地。他是这么想,他说,这个人如此急迫地捉我,对我肯定要有所伤害,要不然为什么这么急迫呢?我不必为了一点日常的衣食而到此处,受此危难。
长者看到这个儿子的反应,又是惊怖,又是呼喊,就知道这个人内心愚痴狭劣。内心是既愚痴又狭劣,因此他不可能相信我言,不可能相信华严的大乘教法,也不可能承当他是我的儿子,来继承我的弘法的家业。这两个都不可能了,不信佛也不信大乘法。
这段经文等于是佛陀初次见到这个二乘的诸子以后,示现了一个测试,看看他大乘善根在不在。后来得到答案是两个:一个叫做愚痴,一个叫做狭劣。诸位!一个人适不适合修大乘佛法,两个指标:一个是中道智慧,看事情是不是能够不偏空、不着有,非空非有,一种平衡的中道思想,这第一个。第二个就是他的胸量,他有没有那种菩提心的胸量。这个穷子是既愚痴又狭劣。愚痴就是无明,就是这个人有所得心、执着心很重。
一个愚痴的人,你要丢到人天法去,他就执着有相的善业;你要丢到二乘法,他就对空性执着。这个人的心就像强力胶一样,他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。佛法讲的愚痴是这个意思。不是说你没有读书,是说你这个人执着心很重,这个就叫愚痴,叫取相惑。狭劣就是你这个人只想顾自己,把自己保护起来,缺乏大悲、利他的胸量。
所以,这个长者一测试就知道,这个人不适合修《华严经》,必须要从基础打起了,他过去的大乘善根退转了。这一测试,当然长者心里就有数了,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。
我们看长者后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,来摄受这个已经是既愚痴又狭劣的诸子。
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
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
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
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
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
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
长者知道,这个时候还不是父子相认的时候,要先怎么样?把他先带回家,带回家给他一个工作。“即以方便”,就用善巧方便,“更遣余人”。“余人”就不是华严会上的佛菩萨了,就遣二乘的声闻人跟缘觉人。这种人是怎么样呢?“眇目矬陋”,眼睛少了一个,“矬”就是身体矮小,“陋”就是身形丑陋,总而言之是一个“无威德者”。因为二乘人修偏空理性,所以他不含众德。他不修福,不重福报的,只修空性,所以他没有威德。
那么用一个没有威德的人来告诉他说,“云当相雇”。说我们这里有简单的工作请你来做。做什么事呢?“除诸粪秽”,打扫清洁。而且更重要(这句话很重要),“倍与汝价”。对有所得的人,他的重点就是在这个地方,他一定要得到一些功德法。我们知道,穷子在遇到佛陀之前是修外道的,透过苦行、禅定来追求一时的安乐。他就跟穷子说,我这里的工作比你过去修禅定、修苦行更多的价钱。这个时候,“穷子闻之,欢喜随来”,他能够创造更好的功德,那就开始做除粪清洁的工作。
所以这个地方,佛陀的方便,是先以工作把他的身心安定下来,这第一点。
第二点,就是给他种种的鼓励。
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
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
于是长者 着弊垢衣
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
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
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
饮食充足 荐席厚煖
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
又以软语 若如我子
带回家工作以后,当然长者不能只是让他工作,希望他能够从工作当中不断进步,所以这个长者就做了一件事情:他经常从窗户(他不是在大门,因为大门是中道实相,这窗户就是一种偏空的理性)去观察这个穷子。心中又愍念他的愚痴狭劣,只喜欢“鄙事”。这个鄙事就是打扫清洁。
我们知道,刚开始,这个长者在华严会上是用大乘的波罗蜜的功德来摄受他,布施波罗蜜、持戒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,用各式各样的珍宝来摄受他,就是直接让他观佛法界的功德。但是,我们知道,一个愚痴狭劣的胸量狭小的人,他观佛法界观不来。所以怎么样呢?你先观众生法界,你观身、受、心、法里面,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。观不了佛法界,就观众生法界。众生法界就是一个“鄙事”,比较粗鄙的一个业报身。那你好好观察你业报身,既然你观不了佛的功德,就观业报身吧。
于是长者做了一件事情:“着弊垢衣”,把这种尊贵的衣服脱掉,换上粗鄙的应化身,然后“执除粪器,往到子所”,方便靠近,跟他一起工作。佛陀就怎么样呢?陪他修四念处,方便来摄受他。而且这个地方更重要的是“语令勤作”,告诫他,你要努力工作,成就观慧,就是让他精进。
第二个,“既益汝价,并涂足油,饮食充足,荐席厚煖”。请他工作的时候,给他加价,以额外的价钱。什么额外的价钱呢?当初谈好的只是清洁工作,就是用四念处的智慧,来消灭我们对于身、受、心、法的爱着跟邪见的颠倒。这个时候佛陀要他怎么样?修禅定。“既益汝价”,这是修四如意足,然后你就可以得到“涂足油”。这个涂足油就是古代能够驱除风寒的,表示由禅定所生的神通三昧。那么你得到禅定以后,你可以成就神通三昧,而且你能够让你的饮食更加充足,我会给你一些米面盐醋的饮食。就是禅定可以资助观慧,而且禅定能够怎么样呢?“荐席厚煖”,就得到好的床座,可以休息。
你看阿罗汉,阿罗汉不是只有涅槃寂静。平时阿罗汉,在山洞里面,他要去托钵的时候,遇到下雨,没办法出去,他又不想浪费体力,就入禅定。一方面养神,一方面可以暂时忘掉肚子的饥饿。所以阿罗汉有禅定以后,他除了涅槃寂静,还有很多的附加的价值。
总而言之,这个长者是“如是苦言,汝当勤作,又以软语,若如我子”。他是又激励他精进,又鼓励他,有各式各样的功德来摄受他。乃至于他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以后,他说“若如我子”。现在我们的关系非常亲密了,我们不只是老板跟员工的关系,你就好像是我的儿子,相似佛子。因为证得空性了,空性跟真如是同一个法性的,所以“若如我子”。
这里说明整个穷子的因缘改变。这个地方非常重要,就是长者把他带回家,诱导返家。返家以后,第一个,让他有工作。因为你不让他有工作,他又跑掉了。你既然不承认你是我的儿子,那你先来我们家打工,更重要的是他种种的鼓励。
在古德注解当中,声闻法要成就五根跟五力,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你要不断地给自己激励,尤其是从信到精进这一块是最难,“相信容易精进难”,就像我们念佛一样,“专注容易相续难”。你可以念佛,但是你要能够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正念的佛号,就不容易了。
我们看长者是怎么鼓励他。很简单,就是“既益汝价”,给他一种功德的念想。我们举一个例子。
在唐朝,《净土圣贤录》上有一个叫僧藏法师。这个法师出家以后,在僧团他只做两件事:白天为僧劳役,就是为大众师服务,打扫清洁、倒垃圾、挑水等等;晚上就静坐念佛。所以白天修福,晚上念佛,就做两件事。到临命终的时候,这个人不简单,他的福业先起现行。《净土圣贤录》上说,六欲天次第来迎,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六欲宫殿一个一个出现。第一个出现,他心不动;第二个更好的,他又不动;到最后,他化自在天,他完全如如不动。他对人天的快乐完全没有任何的好乐!然后弥陀才现前,最后正念往生。
《净土圣贤录》的作者就赞叹这个僧藏法师说,临终是何等的散乱,六欲天的快乐是何等的殊胜,竟然能够正念分明!这个地方表示什么意思呢?诸位!他心中不是只有佛号。他一定怎么样?有额外的价值在引导佛号——他有一种往生的愿力!我们净土宗最怕的就是什么?你念佛念到心中只剩下佛号,这个最可怕!你佛号前面没有一种往生的愿望,就是说,你这个人佛号前面没有净土的功德。那你这样子,你不是修净土宗,你只是在念佛。净土宗这个佛号要怎么样?要能够发愿求生净土的,这个佛号跟净土要相应的。
也就是说,在有为诸法,所有的事情前面都有代价的。你为什么修四念处?你说,我不知道。那么你这个四念处修不起来。四念处是前面有一个涅槃寂静的功德在引导你。这段经文讲得不清楚,前面讲得更清楚。穷子在工作之前先问一件事情:我可以得到什么代价?佛法都是先有目标再有过程的。这表示,在权法的施设当中,你一定要有个愿望。小乘的愿望就是成就涅槃寂静。净土宗,你为什么念佛?要求生净土。所以,这个僧藏法师的成功,他不是只有念佛,他的目标非常明确,叫以愿导行。所以,中间过程不管是怎么样的,八风怎么吹,他的心就是很坚定。
所以诸位!这个穷子的成功当然是因为长者的开导,让他工作,更重要的是给他很多的功德念想:给他一个涅槃寂静的念想,给他很多的禅定三昧的念想。所以,有功德的引导,他修行起来就能够怎么样?由信心提升到精进,由精进提升到正念、正定、正慧。所以经过五根,最后断惑证真。
所以,修行要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,就是你要用功德的念想来激发你的愿力。这个就跟穷子一样,“汝当勤作”,你要能够用功德让自己精进。
好,到此以后,这个穷子就安定下来了。一个人成就空性以后,他对这个家就不排斥了,就比较好教育了。
子四、颂领付家业
我们看下一段,子四的“颂领付家业”,慢慢让他领知并付与家业,有两个阶段。
我们先看第一个,“领知家业”。
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
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
示其金银 真珠玻瓈
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
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
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
这个穷子后来不断扫厕所,厕所越扫越干净,就没东西可以扫了。厕所全部让他扫干净了,他的身、受、心、法的烦恼业力,被他以四念处全部清除干净了。没有厕所可以扫,那长者就给他其他工作了。
“长者有智,渐令入出。”长者看第一个方便法门过了,就给他第二个方便法门,叫做“渐令入出”,讲方等跟般若。
方等、般若叫“入出”。就是说,他自己自受用是“入”于空性之理。没关系,我也不强迫你,我只是让你去随喜、听课,所以他内心当中还是入于他的空性之理。但是他“出”,他能够了知大乘功德。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,叫做秘密施化。因为长者知道,他虽然证得空性,把愚痴给消灭了(你不能说二乘圣人没有智慧,尽管他不圆满,他愚痴狭劣的这个心,愚痴破坏了),他有智慧了,但是狭劣之心还是没变,他还是执着他的空性。所以佛陀说,那没关系,你执着你的空性,但方等、般若的课你照听。所以他怎么样呢?他回去以后 入于空性,但听课的时候他知道,原来大乘的功德这么的殊胜,布施有布施的功德,持戒有持戒的功德,忍辱有忍辱的功德,他对整个大乘功德法财了了分明。佛陀不要求你去修六度,他只要你做一件事情,叫做“知”。你先知道这件事情就好,叫“领知”。
“知”到多少年呢?知了二十年。这个二十年当然都是表法,就是一入一出,出则安住空性,入则了知大乘功德。所以给他“执作家事”,就掌管财宝,库房里面的金银、真珠、玻瓈,什么时候要拿出去交换、拍卖,什么时候要拿进来。入于空性,收于库房;出则交易,种种利他的事务。一入一出,“皆使令知”。就是先让你知道,我没有要你去操作它,但是你先知道。
那我们看这个诸子面对方等、般若的心态是怎么样。
“犹处门外,止宿草庵。自念贫事,我无此物。”所以说,智慧容易改变,但个性不容易改变。证得我空了以后,他的思想还是保守的。他意思就是说,这个东西跟我没关系,晚上我不住在家里面,我在外面自己盖了一个茅蓬。意味着声闻人虽然接触了大乘功德,他还是喜欢他的涅槃寂静乐,他心中是“自念贫事,我无此物”。我只喜欢一个空空荡荡的涅槃,我受用不起这么殊胜的六度的功德。他的心态是这样。所以这个狭劣之心并没有弃舍,但是他的智慧生起来了。
但是,一个人有了智慧就容易了。我们看佛陀的正付家业。看经文。
父知子心 渐已广大
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
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
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
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
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
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
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
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
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
这个穷子经过扫厕所证得空性,把整个身受心法的烦恼业力给清除干净以后,长者就叫他管财物了,掌管六度的功德。他了知六度功德以后,“父知子心,渐已广大”。心量是可以慢慢栽培的,慢慢地,你看到这个家族怎么做买卖,怎么一进一出,心量就慢慢地通泰,成就大智。
所以,到了法华会上,佛陀就知道时间成熟了,就准备付财。就召集所有的亲族,包括国王,国王就是前面说过一切大小乘的经典;大臣就是等觉菩萨,刹帝利是法身菩萨,居士是三贤位的菩萨,就是法华会上在〈序品〉的与会大众。“于此大众,说是我子。”就正式宣布,这个穷子,在这边打工的穷子,就是我过去多年流失的亲生儿子。这正式的父子相认。过去因为愚痴,所以“舍我他行”,舍父逃逝,离家出走,经过五十年的时间,在六道轮回。“自见子来,已二十年。”我们彼此相见已经二十年。这个二十年也是表法,就是他扫厕所十年、执作家务十年,这个叫做二十年。
“昔于某城”,过去生在某一个妄想当中而流失了。他本来佛号念得好好的,结果打妄想;这个妄想没有控制好,就是心随妄转,就流失掉了。“而失是子,周行求索,遂来至此。”佛陀到处地寻找,终于看到这个诸子出世善根成熟了,终于在两千五百年前在娑婆世界相遇。“凡我所有,舍宅人民,悉以付之,恣其所用。”我现在把我的自性的所有功德开始授给我这个儿子,这不但是空性,开始成就自性功德力。
我们看,这个穷子从空性的涅槃寂静而转回到真如的自性功德,他是怎么想的,得到这个财富以后。看最后一段。
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
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
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
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
“子念昔贫。”这个儿子得到财宝以后就忆念他过去,我为什么贫穷?就是愚痴跟下劣。他认为他应该改变了。“今于父所,大获珍宝”,成就广大的福德、智慧两种资粮,并且得到了舍宅,以及在这当中的一切的福德、智慧两种财物,“甚大欢喜,得未曾有”。
经文到此,我们可以总结一下。这个穷子回家以后,他做了三件事情:
第一个,清除污垢。这是很重要的基础了。我们知道,穷子他为什么心量狭小。我们说过,一个人,轮回当中受了痛苦刺激以后,他一定会产生自我保护,所以你要他发菩提心很难的。就是说,你要他发菩提心,首先要先解决他的痛苦。如果他的痛苦不断逼迫他,他只会越来越把自己关闭起来,越来越保守。所以佛陀慈悲,先离苦,佛陀用清除污垢,消除他的烦恼业力。就是说,我没办法让你成就无量的功德快乐,至少让你寂静,让你没有痛苦。这是第一个,清除污垢。
第二个,执作家务。让他慢慢地适应空有无碍的观念。这个很重要。诸位!佛陀的善巧,他让穷子知道,你修一切功德并不会破坏你的寂静,所以穷子才愿意踏出第二步。就是说,我知道你喜欢寂静,你好不容易在生死轮回当中追求一个寂静,你不会放掉的。那没关系,我也不要你放掉。但是你试试看,你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你在操作的时候它不破坏你寂静。所以他怎么样?一入一出没有障碍,他觉得说,好像真空妙有并不是那么困难。所以这个穷子在方等、般若,等于是佛陀让他操作。就是说,你看你心中寂静,但是你一开始陪着菩萨修六度,基本上没有破坏你的寂静哪!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。所以,这个“执作家务”是让他慢慢适应、继承家业的第二个重点。
就是,先清除污垢,先让他远离生死的痛苦,然后慢慢让他适应空性跟妙有的关系,最后回家获宝。
诸位!穷子他为什么能够继承那么多的财宝?重点在哪里?当然要先回家。你没回家,你一天到晚还住在茅蓬,你晚上睡觉还跑到外面去睡觉,你这个财宝就得不到了。所以我们讲过,他大获珍宝是得到舍宅跟一切财物,重点是他要先承认这个舍宅,他才有财物。
有一个禅师叫洞山良价禅师。有一次他主持一个三个月的结夏安居。他老人家三个月当中全部没有开示,就跟大家一起坐,时间到了就陪大家坐,时间到了就下来。到了结夏安居圆满,最后一天,他终于开示了。他讲一句话,你们大家准备要回去了,很多都是来挂单、行脚的,他说:“东去西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。”就是你们有从东方来的,西方来的,你们怎么样地回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。当然这个表法,就是说,你在有为诸法,你不管是追求空性还是追求有为的功德,你不如安住真如。这个概念是这样。
开示完,来参禅的这些禅师们就说,万里无寸草处去,非常好,我也想去。但是如何到万里无寸草处去?就请教洞山良价禅师:东去西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,那怎么去呢?洞山良价禅师没有回答就下座了,他不讲。禅师的大忌就是,不能马上告诉你答案,告诉你答案你就不思惟了,就是塞住你的悟门。他给你一个疑问让你去思惟,一段时间以后再适当地开导你,所以他不给答案。不给答案以后大家就走了。
走了以后,其中有几个禅师就跑到石霜禅师那边去了,就拿这个问题请示石霜禅师,说洞山禅师如是如是说,我们心中有疑问,那如何到万里无寸草处去呢?石霜禅师又讲一句话,他说:“开门便是草。”就是你出门便是草,就是你走出这道门,那就有草了。就是莫向外求的意思。
所以诸位!穷子,从一个外来的、打工的、赚钱的,他怎么就能够继承家业?因为他肯定这个家,就是内观。权法是要修来的。诸位!权法是一种造作。布施不是只有内观,你要去做,它是一种有为造作。但真如不是让你造作,它是要你理观的。就是,你要“内观真如”,然后“外修三乘”。
所以诸位!权法的操作跟实法操作是不一样的,权法是要领工资的。现在很多人在操作权法跟实法的心态搞错了:他念佛的时候无所求,他在观真如的时候却开始分别。你这个刚好错误!我再讲一次,权法,你一定要用功德引导你。你讲权法,那就是落入因缘所生法。念佛就是要求生净土,布施你就是要成就富贵,这样子你的心才能够产生决定性。
但是你入理观的时候就不能有所得了。你想回家,你又想领工资,你怎么回家呢?所以,入第一义谛的时候,那就是到万里无寸草处去,你要把功德相舍掉,否则你进不去的。入理观的时候,一切法不可得,没有娑婆世界,没有极乐世界,那是一个如的境界,你才进得去。
一切法生,般若不生;一切法不生,般若生。所以诸位!平常做功课的时候,你一定要知道,你入权法,那你就要用功德相来引导自己。拜佛,就是要消业障;念佛,就是要往生西方。它有它对应的因果。但是,入实法的时候,你还落入因果的思考,那你就是没有入实法。入实法的时候,那是一念不生才可能全体现,你就是要超越因果了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回家跟打工这是两码事。所以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,你要入权法,那就入因缘果报;入实法那就是回家,把一些得失的概念都放下。就这样子的。
所以到此,等于是从一种打工到回家,就是这么一个情况。
癸二、颂合法
我们看癸二的“颂合法”。
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
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
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
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
“佛亦如是”,作为佛陀,跟前面的大富长者是一样地善巧。他怎么善巧呢?“知我乐小。”先讲乐小,乐小表示父子相失了。相失以后,大乘善根退转,变成既愚痴又狭劣。这个“知”很重要。蕅益大师说,整个佛陀的方便力,能够把这个诸子从一种狭劣的、愚痴的根性转成大乘的善根,就在于这个“知”字。他如实了知这个儿子的情况,就慈悲摄受。因为“乐小”而相失,因为“了知”而相见,所以这个“知”是一个重点。
佛陀一开始就知道,我根性既愚痴又狭劣,所以,“未曾说言,汝等作佛”。佛陀对于成就万德庄严的佛陀,一开始绝口不提;佛陀只是告诉你,你的目标只有一个,就是追求涅槃寂静,远离生死的痛苦。“而说我等,得诸无漏,成就小乘,声闻弟子。”所以佛陀一开始知道,这个声闻人他的特点就是要追求偏空的涅槃,成就小乘的功德,作为一个声闻弟子,成就阿罗汉果。
所以,我们在操作权法时,要能够成就,就是要怎么样?你要知道你想要什么。权法操作有两个重点,诸位要知道:第一个,你要知道你的痛苦在哪里;第二个,你要知道你的希望在哪里。痛苦跟希望。
声闻人的痛苦跟希望,我们可以从一段偈颂看得出来。智者大师说,声闻人就是修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”。声闻人就是怎么样?用无常观来看一切世间。你跟他讲说富贵,他看这个富贵是无常败坏的,你一富贵,结果你一下子就没有了。所以,从无常的角度,一切法都是痛苦的。无常故苦,因为你不安稳性;苦即无我。所以他对一切有为诸法不生好乐。
那么,要什么时候他才真正地得到究竟功德呢?“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声闻人的功德是要生灭灭已,所以,他这个涅槃寂静是不能容受有为诸法的,他跟有为诸法是排斥的,要“生灭灭已”寂灭才能现前。所以,为什么说“知我乐小”呢?就是声闻人的空性是带有出离的,出离心的空性。
诸位!我们知道空性有两种:小乘的空性是跟出离心相应的,大乘的空性是跟道谛相应。我再讲一个偈颂,大乘的空性是怎么说?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”大乘的空性是因为因缘生、无自性而空,所以,它跟痛不痛苦没有关系的。它不是从无常切入,它是从因缘切入。
也就是说,小乘的空性,重点在离开痛苦,所以这两个目的不同。它是要出离痛苦,这个空性是用来出离痛苦的。大乘的空性,目的是要成就功德,它是要创造功德。所以,大乘是真空妙有,它的重点在妙有,它那个空性只是兼带的,只是怕他有所得,怕他执着。
所以我们知道,同样是一个方便门、一个空性,有无常空跟因缘空的差别。所以,“知我乐小”就是小乘的空性,它是一种带有出离心的,因为它是从苦谛来启发。它为什么修这个空性呢?它远离痛苦。而大乘的修空性是要创造功德,让他功德更圆满,他不能有任何执着,所以他就修空性。
一个是离开痛苦,一个创造功德。所以,这两个空性不太一样,就说明大小乘的差别。
http://www.nitianzaidao.com/yt104622/41645736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nitianzaidao.com。逆天宰道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nitianzaidao.com
在〈信解品〉中,佛陀等于是说明了我们佛弟子在修学当中要处理两大问题:第一个是生死问题,第二个是成佛的问题。那么生死有什么问题呢?生死就是,我们得一个果报,不管是男众还是女众的果报,这个果报叫做业报身;这个业报身开始活动的时候,它会产生内忧外患。因为外有业力所招感的老病死的痛苦的刺激,内有我们无始劫来的颠倒妄想,所以这个业力跟妄想交互作用,就是佛陀说的: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;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”,就使令我们整个生命非常不安稳,就像这个房子起火燃烧了。
所以,解决生死问题,佛陀的重点在于“安稳”这两个字,就开出了三乘的教法。安稳,佛陀其实是两个方向:一个是用空性让我们安稳,一个是用功德让我们安稳。如果你本身属于出离心比较强的,那你就修空性,先求自我保护;有些人他过去生菩提心、大悲心重,他可以直接用修功德来安稳。
总而言之,面对整个三界的生死问题,在追求安稳时是多元化的,因为每一个人在生命的经验当中所累积的妄想是不一样的,各打各的妄想。我们想追求功德:有些人追求布施的功德,有些人追求持戒的功德,有些人追求忍辱的功德。到底你是以什么功德为住让你安稳,那就是各有各的根机。所以,在权法的施设,叫做方便有多门。
权法解决生死问题以后,第二个就是成佛的问题了。成佛的根本问题就是,你要找到我们生命的最初的来源:你从什么地方来?我们在没有轮回之前,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?这个是成佛的正因。这个地方你没找到,你就没办法成佛了,这是菩提的正因。所以,前面的权法重视的是一种外修,追求法的力量来摄受安稳。实法的重点在内观,内观真如;透过内观真如,我们可以安住清净心,发起菩提愿。这就是成佛的正因,清净心、菩提愿这两个。
权法是一种事修,当然,实法偏重的是理观。不过我们从经文来看,我们一个凡夫,可能要把修学比例多分地放在权法,就是事修这一块,因为生死问题对我们是比较急迫的。
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。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婆罗门师。这个婆罗门很资深,在他的僧团当中也算是一个教授师。这个婆罗门师参加了一次他们自己团体的喜庆活动,一高兴酒就喝多了。喝多以后,到了黄昏的时候,他经过佛陀的精舍,突然间他就大叫:我要出家!我要出家!这么一叫,僧团就知道了,大家就报告佛陀说,外面有一个婆罗门,说他要出家。佛陀说,你赶快把他带进来。带进来以后,就叫舍利弗尊者把他剃度了。剃完度以后,这个婆罗门就跟大众做一些禅修,就在僧团住了一个晚上。第二天早上起来,酒醒了,一想,我是一个婆罗门,怎么跑到这里来?就舍戒还俗回去了。
回去的时候,弟子们就问佛陀说:佛陀!您老人家明明知道他是外道种性,您怎么叫他剃度出家呢?佛陀说,我用佛眼观这个人,他过去生无量劫来跟三宝都没有结缘(这很可怕,生生世世都是做外道),好不容易今天喝醉酒以后生起了善念要出家,机不可失!
所以,佛陀在权法的施设当中,不一定要圆满。就是,权法它可以辗转增盛。佛陀今天可以要你做一个小小的善法:他可以要你看看佛像,“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”,佛陀可以创造一个名号让你来执持。所以这个权法是“方便有多门”,只要能够让你成就善根、趋向安稳、趋向解脱,这个都是方便的,方便法门。所以我们看得出来,权法是佛陀的特色。这个权法的施设,佛陀是最圆满的。
所以,我们在修行当中要知道,第一个,每个人有他个人化的修学。你喜欢拜佛,那你就好好拜佛;他喜欢打坐,他的根性从打坐得安稳,他就多打坐。所以权法,诸位,没有标准答案。你喜欢布施你就布施,你喜欢持戒你就持戒,重点是你是不是得到安稳。你不安稳,那这个法就不适合你了。所以权法没有比较性,你修你的,他修他的。
但是,一个人入实法就没有差别性了,不可能说你内观的真如跟他内观真如是不一样,没有这回事情,真理只有一个。所以我们讲,方便可以有多门,但是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,那是无差别相的,“归元无二路”。所以,我们在修行当中,权实这两个方法的掌控是很重要的。
子三、颂追诱雇作
前面是讲到父子相见。父亲就是佛陀,儿子就是这个声闻弟子,在经过长时间的彼此流失以后,现在终于相见了。相见以后,我们看佛陀做了什么事。
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
穷子惊唤 迷闷躄地
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
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
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
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
父亲初次见到儿子(我们前面说过),他充满了期待,希望能够赶快地把他训练成一个成熟的儿子,把家业交给他。所以,基于这样的期待,他就怎么样呢?“即敕使者,追捉将来。”就使令使者——这个使者就是华严会上的法身菩萨,用大乘的中道实相跟菩提心这两种功德来追赶,来强捉,把他带回来。就是希望他能够怎么样呢?你赶快恢复你过去的大乘善根,直趋菩提,“正直舍方便,但修无上道”。
但这个时候穷子的反应是怎么样?内心惊怖、呼唤,乃至于昏厥倒地。他是这么想,他说,这个人如此急迫地捉我,对我肯定要有所伤害,要不然为什么这么急迫呢?我不必为了一点日常的衣食而到此处,受此危难。
长者看到这个儿子的反应,又是惊怖,又是呼喊,就知道这个人内心愚痴狭劣。内心是既愚痴又狭劣,因此他不可能相信我言,不可能相信华严的大乘教法,也不可能承当他是我的儿子,来继承我的弘法的家业。这两个都不可能了,不信佛也不信大乘法。
这段经文等于是佛陀初次见到这个二乘的诸子以后,示现了一个测试,看看他大乘善根在不在。后来得到答案是两个:一个叫做愚痴,一个叫做狭劣。诸位!一个人适不适合修大乘佛法,两个指标:一个是中道智慧,看事情是不是能够不偏空、不着有,非空非有,一种平衡的中道思想,这第一个。第二个就是他的胸量,他有没有那种菩提心的胸量。这个穷子是既愚痴又狭劣。愚痴就是无明,就是这个人有所得心、执着心很重。
一个愚痴的人,你要丢到人天法去,他就执着有相的善业;你要丢到二乘法,他就对空性执着。这个人的心就像强力胶一样,他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。佛法讲的愚痴是这个意思。不是说你没有读书,是说你这个人执着心很重,这个就叫愚痴,叫取相惑。狭劣就是你这个人只想顾自己,把自己保护起来,缺乏大悲、利他的胸量。
所以,这个长者一测试就知道,这个人不适合修《华严经》,必须要从基础打起了,他过去的大乘善根退转了。这一测试,当然长者心里就有数了,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。
我们看长者后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,来摄受这个已经是既愚痴又狭劣的诸子。
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
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
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
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
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
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
长者知道,这个时候还不是父子相认的时候,要先怎么样?把他先带回家,带回家给他一个工作。“即以方便”,就用善巧方便,“更遣余人”。“余人”就不是华严会上的佛菩萨了,就遣二乘的声闻人跟缘觉人。这种人是怎么样呢?“眇目矬陋”,眼睛少了一个,“矬”就是身体矮小,“陋”就是身形丑陋,总而言之是一个“无威德者”。因为二乘人修偏空理性,所以他不含众德。他不修福,不重福报的,只修空性,所以他没有威德。
那么用一个没有威德的人来告诉他说,“云当相雇”。说我们这里有简单的工作请你来做。做什么事呢?“除诸粪秽”,打扫清洁。而且更重要(这句话很重要),“倍与汝价”。对有所得的人,他的重点就是在这个地方,他一定要得到一些功德法。我们知道,穷子在遇到佛陀之前是修外道的,透过苦行、禅定来追求一时的安乐。他就跟穷子说,我这里的工作比你过去修禅定、修苦行更多的价钱。这个时候,“穷子闻之,欢喜随来”,他能够创造更好的功德,那就开始做除粪清洁的工作。
所以这个地方,佛陀的方便,是先以工作把他的身心安定下来,这第一点。
第二点,就是给他种种的鼓励。
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
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
于是长者 着弊垢衣
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
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
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
饮食充足 荐席厚煖
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
又以软语 若如我子
带回家工作以后,当然长者不能只是让他工作,希望他能够从工作当中不断进步,所以这个长者就做了一件事情:他经常从窗户(他不是在大门,因为大门是中道实相,这窗户就是一种偏空的理性)去观察这个穷子。心中又愍念他的愚痴狭劣,只喜欢“鄙事”。这个鄙事就是打扫清洁。
我们知道,刚开始,这个长者在华严会上是用大乘的波罗蜜的功德来摄受他,布施波罗蜜、持戒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,用各式各样的珍宝来摄受他,就是直接让他观佛法界的功德。但是,我们知道,一个愚痴狭劣的胸量狭小的人,他观佛法界观不来。所以怎么样呢?你先观众生法界,你观身、受、心、法里面,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。观不了佛法界,就观众生法界。众生法界就是一个“鄙事”,比较粗鄙的一个业报身。那你好好观察你业报身,既然你观不了佛的功德,就观业报身吧。
于是长者做了一件事情:“着弊垢衣”,把这种尊贵的衣服脱掉,换上粗鄙的应化身,然后“执除粪器,往到子所”,方便靠近,跟他一起工作。佛陀就怎么样呢?陪他修四念处,方便来摄受他。而且这个地方更重要的是“语令勤作”,告诫他,你要努力工作,成就观慧,就是让他精进。
第二个,“既益汝价,并涂足油,饮食充足,荐席厚煖”。请他工作的时候,给他加价,以额外的价钱。什么额外的价钱呢?当初谈好的只是清洁工作,就是用四念处的智慧,来消灭我们对于身、受、心、法的爱着跟邪见的颠倒。这个时候佛陀要他怎么样?修禅定。“既益汝价”,这是修四如意足,然后你就可以得到“涂足油”。这个涂足油就是古代能够驱除风寒的,表示由禅定所生的神通三昧。那么你得到禅定以后,你可以成就神通三昧,而且你能够让你的饮食更加充足,我会给你一些米面盐醋的饮食。就是禅定可以资助观慧,而且禅定能够怎么样呢?“荐席厚煖”,就得到好的床座,可以休息。
你看阿罗汉,阿罗汉不是只有涅槃寂静。平时阿罗汉,在山洞里面,他要去托钵的时候,遇到下雨,没办法出去,他又不想浪费体力,就入禅定。一方面养神,一方面可以暂时忘掉肚子的饥饿。所以阿罗汉有禅定以后,他除了涅槃寂静,还有很多的附加的价值。
总而言之,这个长者是“如是苦言,汝当勤作,又以软语,若如我子”。他是又激励他精进,又鼓励他,有各式各样的功德来摄受他。乃至于他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以后,他说“若如我子”。现在我们的关系非常亲密了,我们不只是老板跟员工的关系,你就好像是我的儿子,相似佛子。因为证得空性了,空性跟真如是同一个法性的,所以“若如我子”。
这里说明整个穷子的因缘改变。这个地方非常重要,就是长者把他带回家,诱导返家。返家以后,第一个,让他有工作。因为你不让他有工作,他又跑掉了。你既然不承认你是我的儿子,那你先来我们家打工,更重要的是他种种的鼓励。
在古德注解当中,声闻法要成就五根跟五力,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你要不断地给自己激励,尤其是从信到精进这一块是最难,“相信容易精进难”,就像我们念佛一样,“专注容易相续难”。你可以念佛,但是你要能够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正念的佛号,就不容易了。
我们看长者是怎么鼓励他。很简单,就是“既益汝价”,给他一种功德的念想。我们举一个例子。
在唐朝,《净土圣贤录》上有一个叫僧藏法师。这个法师出家以后,在僧团他只做两件事:白天为僧劳役,就是为大众师服务,打扫清洁、倒垃圾、挑水等等;晚上就静坐念佛。所以白天修福,晚上念佛,就做两件事。到临命终的时候,这个人不简单,他的福业先起现行。《净土圣贤录》上说,六欲天次第来迎,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六欲宫殿一个一个出现。第一个出现,他心不动;第二个更好的,他又不动;到最后,他化自在天,他完全如如不动。他对人天的快乐完全没有任何的好乐!然后弥陀才现前,最后正念往生。
《净土圣贤录》的作者就赞叹这个僧藏法师说,临终是何等的散乱,六欲天的快乐是何等的殊胜,竟然能够正念分明!这个地方表示什么意思呢?诸位!他心中不是只有佛号。他一定怎么样?有额外的价值在引导佛号——他有一种往生的愿力!我们净土宗最怕的就是什么?你念佛念到心中只剩下佛号,这个最可怕!你佛号前面没有一种往生的愿望,就是说,你这个人佛号前面没有净土的功德。那你这样子,你不是修净土宗,你只是在念佛。净土宗这个佛号要怎么样?要能够发愿求生净土的,这个佛号跟净土要相应的。
也就是说,在有为诸法,所有的事情前面都有代价的。你为什么修四念处?你说,我不知道。那么你这个四念处修不起来。四念处是前面有一个涅槃寂静的功德在引导你。这段经文讲得不清楚,前面讲得更清楚。穷子在工作之前先问一件事情:我可以得到什么代价?佛法都是先有目标再有过程的。这表示,在权法的施设当中,你一定要有个愿望。小乘的愿望就是成就涅槃寂静。净土宗,你为什么念佛?要求生净土。所以,这个僧藏法师的成功,他不是只有念佛,他的目标非常明确,叫以愿导行。所以,中间过程不管是怎么样的,八风怎么吹,他的心就是很坚定。
所以诸位!这个穷子的成功当然是因为长者的开导,让他工作,更重要的是给他很多的功德念想:给他一个涅槃寂静的念想,给他很多的禅定三昧的念想。所以,有功德的引导,他修行起来就能够怎么样?由信心提升到精进,由精进提升到正念、正定、正慧。所以经过五根,最后断惑证真。
所以,修行要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,就是你要用功德的念想来激发你的愿力。这个就跟穷子一样,“汝当勤作”,你要能够用功德让自己精进。
好,到此以后,这个穷子就安定下来了。一个人成就空性以后,他对这个家就不排斥了,就比较好教育了。
子四、颂领付家业
我们看下一段,子四的“颂领付家业”,慢慢让他领知并付与家业,有两个阶段。
我们先看第一个,“领知家业”。
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
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
示其金银 真珠玻瓈
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
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
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
这个穷子后来不断扫厕所,厕所越扫越干净,就没东西可以扫了。厕所全部让他扫干净了,他的身、受、心、法的烦恼业力,被他以四念处全部清除干净了。没有厕所可以扫,那长者就给他其他工作了。
“长者有智,渐令入出。”长者看第一个方便法门过了,就给他第二个方便法门,叫做“渐令入出”,讲方等跟般若。
方等、般若叫“入出”。就是说,他自己自受用是“入”于空性之理。没关系,我也不强迫你,我只是让你去随喜、听课,所以他内心当中还是入于他的空性之理。但是他“出”,他能够了知大乘功德。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,叫做秘密施化。因为长者知道,他虽然证得空性,把愚痴给消灭了(你不能说二乘圣人没有智慧,尽管他不圆满,他愚痴狭劣的这个心,愚痴破坏了),他有智慧了,但是狭劣之心还是没变,他还是执着他的空性。所以佛陀说,那没关系,你执着你的空性,但方等、般若的课你照听。所以他怎么样呢?他回去以后 入于空性,但听课的时候他知道,原来大乘的功德这么的殊胜,布施有布施的功德,持戒有持戒的功德,忍辱有忍辱的功德,他对整个大乘功德法财了了分明。佛陀不要求你去修六度,他只要你做一件事情,叫做“知”。你先知道这件事情就好,叫“领知”。
“知”到多少年呢?知了二十年。这个二十年当然都是表法,就是一入一出,出则安住空性,入则了知大乘功德。所以给他“执作家事”,就掌管财宝,库房里面的金银、真珠、玻瓈,什么时候要拿出去交换、拍卖,什么时候要拿进来。入于空性,收于库房;出则交易,种种利他的事务。一入一出,“皆使令知”。就是先让你知道,我没有要你去操作它,但是你先知道。
那我们看这个诸子面对方等、般若的心态是怎么样。
“犹处门外,止宿草庵。自念贫事,我无此物。”所以说,智慧容易改变,但个性不容易改变。证得我空了以后,他的思想还是保守的。他意思就是说,这个东西跟我没关系,晚上我不住在家里面,我在外面自己盖了一个茅蓬。意味着声闻人虽然接触了大乘功德,他还是喜欢他的涅槃寂静乐,他心中是“自念贫事,我无此物”。我只喜欢一个空空荡荡的涅槃,我受用不起这么殊胜的六度的功德。他的心态是这样。所以这个狭劣之心并没有弃舍,但是他的智慧生起来了。
但是,一个人有了智慧就容易了。我们看佛陀的正付家业。看经文。
父知子心 渐已广大
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
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
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
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
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
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
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
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
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
这个穷子经过扫厕所证得空性,把整个身受心法的烦恼业力给清除干净以后,长者就叫他管财物了,掌管六度的功德。他了知六度功德以后,“父知子心,渐已广大”。心量是可以慢慢栽培的,慢慢地,你看到这个家族怎么做买卖,怎么一进一出,心量就慢慢地通泰,成就大智。
所以,到了法华会上,佛陀就知道时间成熟了,就准备付财。就召集所有的亲族,包括国王,国王就是前面说过一切大小乘的经典;大臣就是等觉菩萨,刹帝利是法身菩萨,居士是三贤位的菩萨,就是法华会上在〈序品〉的与会大众。“于此大众,说是我子。”就正式宣布,这个穷子,在这边打工的穷子,就是我过去多年流失的亲生儿子。这正式的父子相认。过去因为愚痴,所以“舍我他行”,舍父逃逝,离家出走,经过五十年的时间,在六道轮回。“自见子来,已二十年。”我们彼此相见已经二十年。这个二十年也是表法,就是他扫厕所十年、执作家务十年,这个叫做二十年。
“昔于某城”,过去生在某一个妄想当中而流失了。他本来佛号念得好好的,结果打妄想;这个妄想没有控制好,就是心随妄转,就流失掉了。“而失是子,周行求索,遂来至此。”佛陀到处地寻找,终于看到这个诸子出世善根成熟了,终于在两千五百年前在娑婆世界相遇。“凡我所有,舍宅人民,悉以付之,恣其所用。”我现在把我的自性的所有功德开始授给我这个儿子,这不但是空性,开始成就自性功德力。
我们看,这个穷子从空性的涅槃寂静而转回到真如的自性功德,他是怎么想的,得到这个财富以后。看最后一段。
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
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
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
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
“子念昔贫。”这个儿子得到财宝以后就忆念他过去,我为什么贫穷?就是愚痴跟下劣。他认为他应该改变了。“今于父所,大获珍宝”,成就广大的福德、智慧两种资粮,并且得到了舍宅,以及在这当中的一切的福德、智慧两种财物,“甚大欢喜,得未曾有”。
经文到此,我们可以总结一下。这个穷子回家以后,他做了三件事情:
第一个,清除污垢。这是很重要的基础了。我们知道,穷子他为什么心量狭小。我们说过,一个人,轮回当中受了痛苦刺激以后,他一定会产生自我保护,所以你要他发菩提心很难的。就是说,你要他发菩提心,首先要先解决他的痛苦。如果他的痛苦不断逼迫他,他只会越来越把自己关闭起来,越来越保守。所以佛陀慈悲,先离苦,佛陀用清除污垢,消除他的烦恼业力。就是说,我没办法让你成就无量的功德快乐,至少让你寂静,让你没有痛苦。这是第一个,清除污垢。
第二个,执作家务。让他慢慢地适应空有无碍的观念。这个很重要。诸位!佛陀的善巧,他让穷子知道,你修一切功德并不会破坏你的寂静,所以穷子才愿意踏出第二步。就是说,我知道你喜欢寂静,你好不容易在生死轮回当中追求一个寂静,你不会放掉的。那没关系,我也不要你放掉。但是你试试看,你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你在操作的时候它不破坏你寂静。所以他怎么样?一入一出没有障碍,他觉得说,好像真空妙有并不是那么困难。所以这个穷子在方等、般若,等于是佛陀让他操作。就是说,你看你心中寂静,但是你一开始陪着菩萨修六度,基本上没有破坏你的寂静哪!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。所以,这个“执作家务”是让他慢慢适应、继承家业的第二个重点。
就是,先清除污垢,先让他远离生死的痛苦,然后慢慢让他适应空性跟妙有的关系,最后回家获宝。
诸位!穷子他为什么能够继承那么多的财宝?重点在哪里?当然要先回家。你没回家,你一天到晚还住在茅蓬,你晚上睡觉还跑到外面去睡觉,你这个财宝就得不到了。所以我们讲过,他大获珍宝是得到舍宅跟一切财物,重点是他要先承认这个舍宅,他才有财物。
有一个禅师叫洞山良价禅师。有一次他主持一个三个月的结夏安居。他老人家三个月当中全部没有开示,就跟大家一起坐,时间到了就陪大家坐,时间到了就下来。到了结夏安居圆满,最后一天,他终于开示了。他讲一句话,你们大家准备要回去了,很多都是来挂单、行脚的,他说:“东去西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。”就是你们有从东方来的,西方来的,你们怎么样地回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。当然这个表法,就是说,你在有为诸法,你不管是追求空性还是追求有为的功德,你不如安住真如。这个概念是这样。
开示完,来参禅的这些禅师们就说,万里无寸草处去,非常好,我也想去。但是如何到万里无寸草处去?就请教洞山良价禅师:东去西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,那怎么去呢?洞山良价禅师没有回答就下座了,他不讲。禅师的大忌就是,不能马上告诉你答案,告诉你答案你就不思惟了,就是塞住你的悟门。他给你一个疑问让你去思惟,一段时间以后再适当地开导你,所以他不给答案。不给答案以后大家就走了。
走了以后,其中有几个禅师就跑到石霜禅师那边去了,就拿这个问题请示石霜禅师,说洞山禅师如是如是说,我们心中有疑问,那如何到万里无寸草处去呢?石霜禅师又讲一句话,他说:“开门便是草。”就是你出门便是草,就是你走出这道门,那就有草了。就是莫向外求的意思。
所以诸位!穷子,从一个外来的、打工的、赚钱的,他怎么就能够继承家业?因为他肯定这个家,就是内观。权法是要修来的。诸位!权法是一种造作。布施不是只有内观,你要去做,它是一种有为造作。但真如不是让你造作,它是要你理观的。就是,你要“内观真如”,然后“外修三乘”。
所以诸位!权法的操作跟实法操作是不一样的,权法是要领工资的。现在很多人在操作权法跟实法的心态搞错了:他念佛的时候无所求,他在观真如的时候却开始分别。你这个刚好错误!我再讲一次,权法,你一定要用功德引导你。你讲权法,那就是落入因缘所生法。念佛就是要求生净土,布施你就是要成就富贵,这样子你的心才能够产生决定性。
但是你入理观的时候就不能有所得了。你想回家,你又想领工资,你怎么回家呢?所以,入第一义谛的时候,那就是到万里无寸草处去,你要把功德相舍掉,否则你进不去的。入理观的时候,一切法不可得,没有娑婆世界,没有极乐世界,那是一个如的境界,你才进得去。
一切法生,般若不生;一切法不生,般若生。所以诸位!平常做功课的时候,你一定要知道,你入权法,那你就要用功德相来引导自己。拜佛,就是要消业障;念佛,就是要往生西方。它有它对应的因果。但是,入实法的时候,你还落入因果的思考,那你就是没有入实法。入实法的时候,那是一念不生才可能全体现,你就是要超越因果了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回家跟打工这是两码事。所以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,你要入权法,那就入因缘果报;入实法那就是回家,把一些得失的概念都放下。就这样子的。
所以到此,等于是从一种打工到回家,就是这么一个情况。
癸二、颂合法
我们看癸二的“颂合法”。
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
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
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
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
“佛亦如是”,作为佛陀,跟前面的大富长者是一样地善巧。他怎么善巧呢?“知我乐小。”先讲乐小,乐小表示父子相失了。相失以后,大乘善根退转,变成既愚痴又狭劣。这个“知”很重要。蕅益大师说,整个佛陀的方便力,能够把这个诸子从一种狭劣的、愚痴的根性转成大乘的善根,就在于这个“知”字。他如实了知这个儿子的情况,就慈悲摄受。因为“乐小”而相失,因为“了知”而相见,所以这个“知”是一个重点。
佛陀一开始就知道,我根性既愚痴又狭劣,所以,“未曾说言,汝等作佛”。佛陀对于成就万德庄严的佛陀,一开始绝口不提;佛陀只是告诉你,你的目标只有一个,就是追求涅槃寂静,远离生死的痛苦。“而说我等,得诸无漏,成就小乘,声闻弟子。”所以佛陀一开始知道,这个声闻人他的特点就是要追求偏空的涅槃,成就小乘的功德,作为一个声闻弟子,成就阿罗汉果。
所以,我们在操作权法时,要能够成就,就是要怎么样?你要知道你想要什么。权法操作有两个重点,诸位要知道:第一个,你要知道你的痛苦在哪里;第二个,你要知道你的希望在哪里。痛苦跟希望。
声闻人的痛苦跟希望,我们可以从一段偈颂看得出来。智者大师说,声闻人就是修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”。声闻人就是怎么样?用无常观来看一切世间。你跟他讲说富贵,他看这个富贵是无常败坏的,你一富贵,结果你一下子就没有了。所以,从无常的角度,一切法都是痛苦的。无常故苦,因为你不安稳性;苦即无我。所以他对一切有为诸法不生好乐。
那么,要什么时候他才真正地得到究竟功德呢?“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声闻人的功德是要生灭灭已,所以,他这个涅槃寂静是不能容受有为诸法的,他跟有为诸法是排斥的,要“生灭灭已”寂灭才能现前。所以,为什么说“知我乐小”呢?就是声闻人的空性是带有出离的,出离心的空性。
诸位!我们知道空性有两种:小乘的空性是跟出离心相应的,大乘的空性是跟道谛相应。我再讲一个偈颂,大乘的空性是怎么说?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”大乘的空性是因为因缘生、无自性而空,所以,它跟痛不痛苦没有关系的。它不是从无常切入,它是从因缘切入。
也就是说,小乘的空性,重点在离开痛苦,所以这两个目的不同。它是要出离痛苦,这个空性是用来出离痛苦的。大乘的空性,目的是要成就功德,它是要创造功德。所以,大乘是真空妙有,它的重点在妙有,它那个空性只是兼带的,只是怕他有所得,怕他执着。
所以我们知道,同样是一个方便门、一个空性,有无常空跟因缘空的差别。所以,“知我乐小”就是小乘的空性,它是一种带有出离心的,因为它是从苦谛来启发。它为什么修这个空性呢?它远离痛苦。而大乘的修空性是要创造功德,让他功德更圆满,他不能有任何执着,所以他就修空性。
一个是离开痛苦,一个创造功德。所以,这两个空性不太一样,就说明大小乘的差别。
http://www.nitianzaidao.com/yt104622/41645736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nitianzaidao.com。逆天宰道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nitianzaida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