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天宰道 > 明末之席卷天下 > 第809章 摊丁入亩和降税

第809章 摊丁入亩和降税

    连续三年优秀者,可以破格提拔,五年一优秀者正常提拔,五年合格者,平调,第二个五年还是合格,则降职。

    若五年中有二年不合格,降职,三年不合格,免职。

    这样考核的话,地方官员所谓的人事权,其实和丁毅这皇帝一样,只是一个任免权,晋升调动,都是要看考核。

    地方督抚也是一样,由中\央诸部直接考核全省的各项指标。

    军将们同样都需要考核。

    “像山东省,在朕手上,每年税银三百五十万,税粮二百万。”

    “朕现在交给蔡懋德,如果你每年税银二百万,税粮一百万,这肯定就是不合格的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,粮食产量受天气影响,百姓失收,消费也会降低,所以可以根据天灾,上下有所调整。”

    丁毅现在刚建国称帝,一切考核还是以数据来说话,先让朝廷能正常运转起来,有足够的收入可以开支。

    下一个五年,就要全面考核民生,注重民间的呼声,鼓励百姓进京告御状。

    他要现在接受告御状,下面的乡绅地主们还不潮水般的往京城来,个个告他这大乾皇帝。

    群臣听完,也都脸色凝重起来。

    丁毅看似放权,但考核严格,其实所有人都没有权,所有的权,都在你为官一任的表现上面。

    其实历史各朝,都有对官员的考核,但从来没有像丁毅写的这么细。

    丁毅每个省每个府每个县,根本人口和田地数,都要制定相应的农田税和商税,甚至连有多少学校,多少学生,多少医生,都有规定。

    每年当地征兵多少也有替定。

    考核之细,短时间在场的官员都看不完,他们越看越是心惊。

    “这些东西,你们好好看看,每个人都要看完,看完后放下,不得带走。”

    “然后有什么疑问,或觉的不妥之处,大伙都提出来,一起改。”

    丁毅给他们每人差不多一叠资料,都是这次的改革资料,众人光看就要看半天。

    当下,所有人也不再说话,低头细看起来。

    写在最前面的,当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改革。

    比如丁毅学自清朝的‘摊丁入亩’又叫摊丁入地,地丁合一。

    这个政策,原本在雍正时期开始实行。这种制度的实行,减轻了无地、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,促进了人口增长。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,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。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。

    摊丁入亩的实施,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,从乾隆六年(公元1741年)人口突破1亿,到乾隆五十七年(公元1792年)突破3亿,再到道光十四年(公元1834年)全国人口突破4亿,占世界人口超40%(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),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。

    明朝,丁银与里甲、均徭等四差银一起,都由地方官员征用,并不上缴明中\央政府,实际上这项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。在明朝中央政府那里,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,只有户丁的总数,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,中\央政府也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。

    丁毅在山东省等自己控制的地盘,都是按田亩数来收税粮,不收银子,与明朝也不同。

    丁毅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清朝的摊丁入亩,不过清朝收的是丁银,丁毅收的是粮。

    而且丁毅在山东各省收时,比清朝还狠一点。

    清朝十亩以下每丁(一个成年劳动力)每亩为两分钱。

    假设一家五口,有两个成年劳动,大概是一亩四分钱,十亩为四钱。

    四钱银在明朝,那怕是一石一两银的低粮价时候,才不过四斗粮。

    而丁毅十亩以下收两成粮,按一亩两石产量计,十亩二十石,两成就是四石粮。

    所以丁毅的税收表面上看是清朝摊丁入亩的十倍。但清朝的摊丁入亩是以‘丁’为基础,丁毅是田为基础,收税主体不一样。

    比如清朝一家五口有两个成年人十亩田,就是两个丁,收税按两个丁乘十亩算,丁毅这边,你一家五口只有十亩田,还是按十亩田算。

    整体比较起来,肯定没有十倍,当然,丁毅的税的确比清朝时重了点,这也是他前期有大量粮食,支撑他席卷天下的根基。

    而他收税收粮和清朝收银与是时代不同的原因,明末粮食奇缺,白银也不流通,大量的白银在富人的地下窑子里藏着,所以丁毅收税以粮为主。

    现在天下平定,丁毅还收商税,所以他决定改正税率,降低百姓的压力。

    同样是摊丁入亩,根据清朝时用‘丁’当收税主体,全国统一标准,十亩以下,零点二成。

    从两成降到零点二成,降了足足十倍,这样田少的百姓,税率非常之低。

    十亩到三十亩,每丁零点五成。

    三十一亩到六十亩,每丁一成。

    六十一亩到一百亩,每丁一点五成。

    一百亩以上,每丁两成。

    一千亩以上,每丁三成。

    另外,家中有人当兵者,免三年。

    从清朝实际的统计情况来看,当时天下三十亩以下,约占百分之八十,这部份是交税主体。

    看到这里,陈有富率先提出异议:“皇上仁德,体凉百姓,但这样税收直接大降,比我们在山东济州大员等地,少了足足十倍?”

    “而皇上到处征兵,增加吏员,全国要在一年内增上百万的吏员,数十万兵马,这些税粮够用吗?”

    这是东江镇所有官员担心的事情。

    丁毅大幅降税是好意,但是收下的粮食会够用吗?

    丁毅想了想,只能继续用数据来说话:“按1502年明廷统计为835.7万顷数,到现在为止,全国只有多不会少于这个数。”

    “咱们进入京城后,已经在各地征兵,囤田,统计粮田数。”

    “没收了所有皇室田庄,宗室田地,大量反抗的缙绅地主后,朕估计,到明年春天,全国的真实数据能出来,从目前汇总的数据来说,最少会有九百万顷到一千万顷之间。”

    农业部尚书杜如海这时道:“除云南,安南,广西、贵州,还在统计中,目前汇总已经有九百一十万顷。”

    丁毅大笑:“那最少会有一千二百万顷。”

    明军攻下安南,加上云南,广西、贵州这几个地方,将来也要改土归流,肯定田地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清朝就对广西、贵州等地进行改土归流,废除土司制度,重新丈量农田,之前说过,几个地方居然弄出其他近一个省的田地数。

    现在丁毅刚刚平定天下,下一步肯定要学满清改土归流,废除土司,更说现在云南那边,还有土司做乱,又是很好的借口。

    “就以全国一千万顷来算,十亿亩。”

    “加上我们红薯,玉米、土豆的推广,年产量可望达三石,现按两石计。”

    “平均收税按最低零点二成计,则可收四千万石。”

    丁毅现在财政供养人口大概是一百万军队加一百万吏员官员左右,但这一百万吏员还没全到位,估计两到三年后才能到位。

    这两百万人一年能吃掉五百万石粮就算不错,加上发资,上次算过,也就五六千万石。

    而且丁毅以后发工资以银子为主,粮食主要用来在各地平抑粮价,让老百姓也吃的起。

    加上他明年要开始收商税,商税足以应付工资,粮税就可以省下来自用。

    “四千万石?”崇祯时期的几位明朝官员听的目瞪口呆,显然有点不敢相信。

    “咱山东去年就两百多万石,四千万算多吗?”杜如海洋洋得意。

    当然了,丁毅现在都是按最大数来算的,如今天下刚定,丁毅在地方的建设刚起步,今天全国能有一千万石税收就算成功。

    就算只有一千万石,也足以养的起他的一百万军队和一百万官吏。

    而这两百万人的工资,现在一半要靠粮税,一半靠商税。

    将来是可以全部粮税,不用靠商税。

    东江镇的官员则是另一种想法,丁大人从东江镇两成的税收,少到零点二成,足足降十倍,还能搞这么多税收?那丁大人在东江镇时,有多黑?比大明朝还黑啊?

    丁毅在东江镇和山东能收这么高税,一是他田种的好,二是他田都是自己囤的和抢的,不要钱送给百姓,三是他的田产量高,所以百姓愿意。

    而大明朝表面收的税低,其实各种加派,所以不但比丁毅的高,还收不上。

    “皇上,全国现在需要有一百万官吏吗?”吏部尚书张忻有点不敢相信,现在大乾要这么多官吏,他也提出异议。

    百万军队就算了,原本大明朝就有这么多官军,虽然能打的不多。

    “每县五百吏员,每州府一千,加上各局官员,数量的确远超前明,但增这么多官吏,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村镇县,以及有大量的人来朝廷办事,必竟很多基层的事情,都需要人去处理。”丁毅缓缓道:“大明朝时全国大概一千五百个县府左右。”

    “每县五百大概就要七十多万人,加州府和京官,和其他官员,百万人差不多刚刚好,后继,可能还会再增加,以科举的名义来增加。”

    言外之意,一百万都可能不够。

    “县的吏员,还要深入乡村,乡镇办事,为朝廷宣传朝廷的政策,旨意,包括现在丈量农田,征收商税,都是吏员在办,他们,是在为咱们收税收钱,并且是上传下达,连接朝廷中\央与乡村的桥梁啊,这是必不可少的。”

    

    http://www.nitianzaidao.com/yt70242/31926503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nitianzaidao.com。逆天宰道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nitianzaida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