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3章:刘大夏的随时因革论
王阳明在历史上,堪称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猛男子!
从他出生那一刻起,仿佛就注定了这个男人的不寻常。
他的出生带有神秘色彩,还违反了生物学规律!
根据记载,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,在他诞生之前,他的祖母又梦见天神衣绯玉,云中鼓吹,抱一赤子,从天而降,祖父遂为他取名为“云”,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“瑞云楼”。
他5岁仍不会说话,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。有一高僧过其家,摸着他的头说“好个孩儿,可惜道破。”
祖父根据《论语·卫灵公》所云“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,虽得之,必失之”,为他改名为“守仁”,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。
王阳明在五岁的时候,就带着这些神秘的光环,名声显于乡里。
十二岁时,正式就读私塾。十三岁,母亲郑氏去世。幼年丧母,这是王阳明早年的最大挫折之一。
但他并未因此消磨志气,心思也不同常人,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,他就不同凡俗,认为“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”,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。
当时朝政腐败、战乱四起,王阳明立志学好兵法,要为国效忠。
十五岁时就开始屡次上书皇帝,献策平定农民起义。同年,他出游居庸关、山海关一月之久,纵观塞外,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。
十七岁时,他跑到南昌,同诸养和之女诸氏履行婚约,可在结婚的当天,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,他就向道士请教,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,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,将娇妻忘在了闺房,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。
十八岁时,与夫人诸氏回到余姚,经过广信,王守仁拜谒娄谅,娄谅向他讲授“格物致知”之学。
王守仁甚喜,不走寻常路的他。通读朱熹的著作,开始思考宋儒所谓“物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皆具至理”的学问。
并下定决心要穷竹之理,一个人对着竹子“格”了七天七夜,屁的感悟没有,人却因此病倒。这让他对“格物”学说产生了怀疑之心,这个犯二行为,也给中国哲学史,留下来了著名的“守仁格竹”段子。
纵观王阳明的少年时期,都能从他身上看出一股子独特的气质。
他的思想转变和学问成就,却都将发生在这番贬谪龙场驿的时期。
之所以如此,就在于这两年,王阳明的人生遭逢的变数有些多,身体和精神上折磨,更加的锤炼了他。
他之前经历的二十余年的苦思,撞上自身之遭遇,才让他的思想在这两年渐渐飞跃,最终成就了龙场悟道。
而这个时空,黥人在沿海的影响无处不在,他难以避免的沾惹了一些。
在同谢迁一番洽谈后,他带着黥人出版的经史子集,回到了家中。
心中的疑惑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是更多。
天赋人权这个道理,也让他颇为的震撼,人生来平等这句话,能不能同“人人皆可为尧舜”相当?
王阳明觉得若不承认在人格上平等,那么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一句空话,如此说来的话,黥人“人人生来平等”虽简单,可却也蕴含世间大理。
黥人能如此精进强大,难道就说明,名教真的有问题,或者说读书人悟错了道?
…………
在家待了三天后,王阳明按耐不住,启程前往龙场驿赴任。
这次他带了王长喜和王长乐两位随从,一路坐船经广信府、饶州府,前往南昌府拜访岳父。
却在鄱阳湖上,看见了黥人冒着黑烟的火轮船,这便是传说中无风自动的黥人大船。
南昌府的缙绅坚持大半年后,终归是放弃了内湖航运权,默认黥人船只出入鄱阳湖。
其中原因就是,黥人给的太多了!有了天上人间楼当掮客,不少商贾缙绅,都暗中加入了这个商贸网。
“老爷,这黥人的船冒着黑烟,两侧又有个大水车,你说是不是靠着黑烟来驱动大水车啊!”随从王长乐惊奇的问道。
王阳明摇头说:“不知,传闻黥人善用水火之力,想必这船无风自动,就是用的水火之力!”
主仆三人伸长脖子,望着黥人大船消失在天际。
王阳明终于直观的理解,为何刘时雍等人,会如此的忌惮黥人,那句“千年未有之强敌”真是一点儿也没错。
如此巨舰横行于江湖,大明腹地岂能有安宁?
遍读兵书的王大爷,也突然发觉自己,竟是于水师一事上,还不甚了解。
…………
湖广,华容。
刘家属于地方一流缙绅,刘大夏的父亲父亲刘仁宅,历任瑞昌知县、广西副使。
家中可谓是田连阡陌,奈何华容县地处偏僻,除了良田外也无其他产业。
刘公祠就是全县最高的门第,任何人都不敢高过一头。
刘大夏自打赋闲之后,就在家中教教书,顺带钻研一番黥事。
后院客堂里,此刻正有十几名年轻的学子,正端坐在里头听刘大夏讲课。
刘大夏挥动着手臂,面色红润的大声吼道:“朝堂之上朽木为官,朝政都不清朗,通读了圣贤书又有什么用?要挽救国势于颓败,光靠那么几个为官的人讲究道德文章,能胜过黥人嘛?慎用权力,能造出枪炮吗?一点用也没有!必须要变法,如宋之王安石变法,只有革新军制、官制、税制,才能重振朝纲!”
身穿儒袍的学子们分两列端坐,以崇敬和肃穆的目光望着台上的老师,甚至有几分虔诚的味道。
他们都是愿意留下的,起初刘大夏招收了一百多个,被他离经叛道的言语,给吓跑了绝大多数。
刘大夏自赋闲后,也是苦思良久,最终认定必须得变法!他深深后悔,没有在弘治皇帝在位期间,奋力将自己之前的主张实行出去。
在历经乙丑黥乱,丧权辱国的刺激下,他的主张比之前要激进的多。
刘大夏同样穿着一身粗布儒袍,讲的激动之余,额头上似乎都有热气冒出来。
“老师!”龙俊人拿着一条毛巾递给了他。
刘大夏点头接过,擦了一把脸后,将毛巾往一旁一扔,又继续大声说道:“孔子,孔圣人!曾有言,将世间作为三世,一约据乱世,二曰升平世,三曰太平世。孔子认为,乱世不如升平世,升平世不如太平世!要实现这由低而高,治世变革,就要做到‘随时因革’!这,难道不是再说变法?
先秦六经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,皆是孔子亲自所作。但是!你们看这么多圣贤书,就未曾发觉,三代之治,神农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禹等上古圣君之治、太平之世,其实并不存在,都是孔子所假托的呢!”
在座学子都是一惊,一个弟子忍不住问道:“老师,孔圣人何故要假托?”
刘大夏望着他说:“孔子所为,不过是托古,之所以要‘托古’,就是为了‘改制’。自周王室衰微。天下便是礼崩乐坏,‘罔不托古,罔不改制’,孔子借先王,塑造一个太平世,再以此来说服克己复礼之重要性!孔子今日是圣人,但他当年何其落魄!‘布衣改制,事大骇人,故不如托之先王,既不惊人,自可避祸’。”
学子们脸上,都露出深深的骇然,这么说来,狗屁的三代之治,不过是孔子拿出来忽悠人的。
刘大夏想做什么?当然是论证随时因革的正确性啊!
“俊人,今天你来讲讲!”刘大夏似乎过于激动,有些虚脱了。
龙俊人长身而立,作揖道:“宋代之王介甫,变法之前,曾推行疑经变古。他用‘新故相除’阐述了一个道理,那就是天下事,永在变化!变则新向旧,宛如穿衣,新衣总在时刻变为旧衣。而若是固步自封,则必然守旧抱缺!先贤有言,穷则变、变则通,此乃天理!
黥人亦有言,世间万事万物,都在变化发展之中,这是始终存在,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。故而当今的大明,比之洪武年间,已经有大变,可朝廷未曾好生应对!今积重难返,必须革新军制、朝政、税制,方能有所作为…………”
刘大夏在一旁满意的听着,他与得意弟子要干啥?自然费尽心思的给变法找论据啊!他们不单单诬陷孔子以标新立异,还把宋代王安石变法,视作是最大之参考!
他们也是偶然才惊奇的发现,王安石的变法,未必就不是一剂良药。
受黥人的影响,此时的刘大夏俨然比另一个时空更加的离经叛道。
只不过他眼下这套说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!他们师徒都心知肚明!
简而言之就是,他们可以不断的在经史子集中,找到支撑他们的论据,却没有指导思想。
有个目标,不断论证达到就能得到好处,问题是你一边说这也不好,那也不好,偏偏新瓶装旧酒,要人家用老的路子,走一条新路出来。
这明显就是留下一个巨大的漏洞,给未来可能的对手!
他们本想学王安石,搞疑经变古,奈何刘大夏志大才疏,实在是有心无力。
不过,刘大夏已经找到了一个法门,那就是复古!
…………
http://www.nitianzaidao.com/yt77338/33456330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nitianzaidao.com。逆天宰道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nitianzaidao.com
从他出生那一刻起,仿佛就注定了这个男人的不寻常。
他的出生带有神秘色彩,还违反了生物学规律!
根据记载,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,在他诞生之前,他的祖母又梦见天神衣绯玉,云中鼓吹,抱一赤子,从天而降,祖父遂为他取名为“云”,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“瑞云楼”。
他5岁仍不会说话,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。有一高僧过其家,摸着他的头说“好个孩儿,可惜道破。”
祖父根据《论语·卫灵公》所云“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,虽得之,必失之”,为他改名为“守仁”,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。
王阳明在五岁的时候,就带着这些神秘的光环,名声显于乡里。
十二岁时,正式就读私塾。十三岁,母亲郑氏去世。幼年丧母,这是王阳明早年的最大挫折之一。
但他并未因此消磨志气,心思也不同常人,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,他就不同凡俗,认为“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”,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。
当时朝政腐败、战乱四起,王阳明立志学好兵法,要为国效忠。
十五岁时就开始屡次上书皇帝,献策平定农民起义。同年,他出游居庸关、山海关一月之久,纵观塞外,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。
十七岁时,他跑到南昌,同诸养和之女诸氏履行婚约,可在结婚的当天,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,他就向道士请教,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,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,将娇妻忘在了闺房,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。
十八岁时,与夫人诸氏回到余姚,经过广信,王守仁拜谒娄谅,娄谅向他讲授“格物致知”之学。
王守仁甚喜,不走寻常路的他。通读朱熹的著作,开始思考宋儒所谓“物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皆具至理”的学问。
并下定决心要穷竹之理,一个人对着竹子“格”了七天七夜,屁的感悟没有,人却因此病倒。这让他对“格物”学说产生了怀疑之心,这个犯二行为,也给中国哲学史,留下来了著名的“守仁格竹”段子。
纵观王阳明的少年时期,都能从他身上看出一股子独特的气质。
他的思想转变和学问成就,却都将发生在这番贬谪龙场驿的时期。
之所以如此,就在于这两年,王阳明的人生遭逢的变数有些多,身体和精神上折磨,更加的锤炼了他。
他之前经历的二十余年的苦思,撞上自身之遭遇,才让他的思想在这两年渐渐飞跃,最终成就了龙场悟道。
而这个时空,黥人在沿海的影响无处不在,他难以避免的沾惹了一些。
在同谢迁一番洽谈后,他带着黥人出版的经史子集,回到了家中。
心中的疑惑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是更多。
天赋人权这个道理,也让他颇为的震撼,人生来平等这句话,能不能同“人人皆可为尧舜”相当?
王阳明觉得若不承认在人格上平等,那么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一句空话,如此说来的话,黥人“人人生来平等”虽简单,可却也蕴含世间大理。
黥人能如此精进强大,难道就说明,名教真的有问题,或者说读书人悟错了道?
…………
在家待了三天后,王阳明按耐不住,启程前往龙场驿赴任。
这次他带了王长喜和王长乐两位随从,一路坐船经广信府、饶州府,前往南昌府拜访岳父。
却在鄱阳湖上,看见了黥人冒着黑烟的火轮船,这便是传说中无风自动的黥人大船。
南昌府的缙绅坚持大半年后,终归是放弃了内湖航运权,默认黥人船只出入鄱阳湖。
其中原因就是,黥人给的太多了!有了天上人间楼当掮客,不少商贾缙绅,都暗中加入了这个商贸网。
“老爷,这黥人的船冒着黑烟,两侧又有个大水车,你说是不是靠着黑烟来驱动大水车啊!”随从王长乐惊奇的问道。
王阳明摇头说:“不知,传闻黥人善用水火之力,想必这船无风自动,就是用的水火之力!”
主仆三人伸长脖子,望着黥人大船消失在天际。
王阳明终于直观的理解,为何刘时雍等人,会如此的忌惮黥人,那句“千年未有之强敌”真是一点儿也没错。
如此巨舰横行于江湖,大明腹地岂能有安宁?
遍读兵书的王大爷,也突然发觉自己,竟是于水师一事上,还不甚了解。
…………
湖广,华容。
刘家属于地方一流缙绅,刘大夏的父亲父亲刘仁宅,历任瑞昌知县、广西副使。
家中可谓是田连阡陌,奈何华容县地处偏僻,除了良田外也无其他产业。
刘公祠就是全县最高的门第,任何人都不敢高过一头。
刘大夏自打赋闲之后,就在家中教教书,顺带钻研一番黥事。
后院客堂里,此刻正有十几名年轻的学子,正端坐在里头听刘大夏讲课。
刘大夏挥动着手臂,面色红润的大声吼道:“朝堂之上朽木为官,朝政都不清朗,通读了圣贤书又有什么用?要挽救国势于颓败,光靠那么几个为官的人讲究道德文章,能胜过黥人嘛?慎用权力,能造出枪炮吗?一点用也没有!必须要变法,如宋之王安石变法,只有革新军制、官制、税制,才能重振朝纲!”
身穿儒袍的学子们分两列端坐,以崇敬和肃穆的目光望着台上的老师,甚至有几分虔诚的味道。
他们都是愿意留下的,起初刘大夏招收了一百多个,被他离经叛道的言语,给吓跑了绝大多数。
刘大夏自赋闲后,也是苦思良久,最终认定必须得变法!他深深后悔,没有在弘治皇帝在位期间,奋力将自己之前的主张实行出去。
在历经乙丑黥乱,丧权辱国的刺激下,他的主张比之前要激进的多。
刘大夏同样穿着一身粗布儒袍,讲的激动之余,额头上似乎都有热气冒出来。
“老师!”龙俊人拿着一条毛巾递给了他。
刘大夏点头接过,擦了一把脸后,将毛巾往一旁一扔,又继续大声说道:“孔子,孔圣人!曾有言,将世间作为三世,一约据乱世,二曰升平世,三曰太平世。孔子认为,乱世不如升平世,升平世不如太平世!要实现这由低而高,治世变革,就要做到‘随时因革’!这,难道不是再说变法?
先秦六经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,皆是孔子亲自所作。但是!你们看这么多圣贤书,就未曾发觉,三代之治,神农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禹等上古圣君之治、太平之世,其实并不存在,都是孔子所假托的呢!”
在座学子都是一惊,一个弟子忍不住问道:“老师,孔圣人何故要假托?”
刘大夏望着他说:“孔子所为,不过是托古,之所以要‘托古’,就是为了‘改制’。自周王室衰微。天下便是礼崩乐坏,‘罔不托古,罔不改制’,孔子借先王,塑造一个太平世,再以此来说服克己复礼之重要性!孔子今日是圣人,但他当年何其落魄!‘布衣改制,事大骇人,故不如托之先王,既不惊人,自可避祸’。”
学子们脸上,都露出深深的骇然,这么说来,狗屁的三代之治,不过是孔子拿出来忽悠人的。
刘大夏想做什么?当然是论证随时因革的正确性啊!
“俊人,今天你来讲讲!”刘大夏似乎过于激动,有些虚脱了。
龙俊人长身而立,作揖道:“宋代之王介甫,变法之前,曾推行疑经变古。他用‘新故相除’阐述了一个道理,那就是天下事,永在变化!变则新向旧,宛如穿衣,新衣总在时刻变为旧衣。而若是固步自封,则必然守旧抱缺!先贤有言,穷则变、变则通,此乃天理!
黥人亦有言,世间万事万物,都在变化发展之中,这是始终存在,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。故而当今的大明,比之洪武年间,已经有大变,可朝廷未曾好生应对!今积重难返,必须革新军制、朝政、税制,方能有所作为…………”
刘大夏在一旁满意的听着,他与得意弟子要干啥?自然费尽心思的给变法找论据啊!他们不单单诬陷孔子以标新立异,还把宋代王安石变法,视作是最大之参考!
他们也是偶然才惊奇的发现,王安石的变法,未必就不是一剂良药。
受黥人的影响,此时的刘大夏俨然比另一个时空更加的离经叛道。
只不过他眼下这套说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!他们师徒都心知肚明!
简而言之就是,他们可以不断的在经史子集中,找到支撑他们的论据,却没有指导思想。
有个目标,不断论证达到就能得到好处,问题是你一边说这也不好,那也不好,偏偏新瓶装旧酒,要人家用老的路子,走一条新路出来。
这明显就是留下一个巨大的漏洞,给未来可能的对手!
他们本想学王安石,搞疑经变古,奈何刘大夏志大才疏,实在是有心无力。
不过,刘大夏已经找到了一个法门,那就是复古!
…………
http://www.nitianzaidao.com/yt77338/33456330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nitianzaidao.com。逆天宰道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nitianzaida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