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九十七章:太子
始皇帝话音落下后,大殿中一片寂静。
赵佗哪怕是见惯了战场厮杀,勾心斗角,面对始皇帝这个问题,还是感觉头皮发麻。
你皇帝想立太子就立太子呗,你来问我干啥?
立储。
从来都是这个天下最敏感,也是最容易送命的问题。
数千年的华夏历史,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储君之争丧了命。
什么九龙夺嫡,什么玄武门之变。
别的不说,就看大唐李家为了这事情死了多少人,就清楚储君之争的致命性了。
赵佗深知此事的敏感,在他刚进入秦国时,就根本不想掺和此事。
只是随着他后来尚了公主,成为长公子扶苏的亲妹夫,这才没了其他选择。只能真正投身其中,在暗地里或多或少的点拨和帮助扶苏。
但这只是私下行事,赵佗可从来都没有大张旗鼓的表态支持扶苏上位。
哪知道这时候,始皇帝会突然问这个问题。
要立扶苏为太子,赵佗自然是举双手支持,巴不得跳起来说:“好好好,大力支持!”
但实际上他不敢在这件事情上胡乱说话。
这种事情,你一个表情或者神态不对,都可能引起君主的忌惮。
万一始皇帝看赵佗态度十分热切,说不定内心里就要开始猜忌了。
你赵佗那么高兴干嘛,是不是还想朕早点死了,好让扶苏继位啊?
面对这充满危险的问题,赵佗下拜行礼,给出了一个作为臣子的标准答案。
“此乃天子家事,伏惟陛下圣裁。”
“哼,莫要在朕面前说这些虚言。朕今日问你,你说说想法就是。”
始皇帝冷哼一声,双目炯炯,进一步威逼赵佗。
赵佗暗自苦笑,始皇帝话都说到这里了,他还能拒绝?
其实这件事情,始皇帝的态度已经表达的很明显了。
之前他令长公子扶苏主持迁徙之事,是观察这个儿子的能力以及对待六国贵族的态度。
今日又召来诸公子进行考校对比,是要看看其他儿子中有没有自己遗漏的人才。
家宴上诸位公子的表现,让皇帝彻底做下了决定。只是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敏感的话题来问赵佗。
赵佗好歹是沙场战将,他眼见皇帝铁了心是要问他的看法,避不开这个话题,那就不再逃避,当场表达了自己对立储的看法。
“臣昧死以禀陛下,太子储君,乃一国之本。自我大秦立国以来,储君多立嫡长,若论祖宗制度,当以长公子为先。”
赵佗这话说的很高明。
自周灭商以来,天下诸侯皆奉行周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。
立嫡以长不以贤,立子以贵不以长。
储君的位置优先选择嫡子。
若无嫡子,那就立长子。
这套制度的规则等级十分严明,使得君位继承上不会出现争议和问题,最大限度的保证权力的平稳交接。
虽然自春秋以来,周室衰落,礼崩乐坏,使得许多诸侯国都不太在意这个制度,不少君主带头破坏,废长立幼。
但在秦国,还是比较遵循这套制度的。
比如昔日秦孝公便非秦献公的长子,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庶长子公子虔。但遵照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,作为嫡子的秦孝公,继承权高于作为庶长子的公子虔,成为名正言顺的秦国国君。
又如之前始皇帝的父亲异人,为什么能够从安国君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,最终被立为储君?
就是因为当时安国君的正妻华阳夫人没有儿子,所以吕不韦就瞅准了这个机会,通过手段运作,使得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,成为了超越长幼顺序的嫡子。
这样一来,凭借宗法制度,异人就越过众多兄长,成为名副其实的继承人。
现在始皇帝并没有确立皇后,从法理上来说没有继承君位的嫡子。
那么就该退而求其次,按照长幼顺序,来确认储君人选,这是秦国一直以来的继承制度。
扶苏,作为长公子,就是第一继承人。
赵佗搬出宗法制度,巧妙的回避了自己的主观意见。
他为扶苏站台,那可不是因为扶苏贤明,也不是因为自己是他妹夫,而是祖宗制度使然。
始皇帝盯着赵佗。
赵佗面色平静,实际上鞋履里的脚趾都已经开始抓地了。
良久,始皇帝说道:“朕知道了,你回去吧。”
“唯。”
赵佗如释重负,忙拱手行礼,缓缓后退。
在离开宫殿前,他看了殿中侍立的中车府令赵高一眼。
赵高感应到赵佗的注视,对他微微点头。
看着赵佗的身影消失在殿外,坐在御座上的始皇帝哑然失笑。
“这小子还真是机灵。”
始皇帝摇了摇头,他问赵佗这个敏感话题,确实是有看看赵佗反应的心思。
要是赵佗真借着此事对扶苏大为夸赞,皇帝的心思肯定会有些不一样。
如果赵佗为了避嫌,故意说扶苏的不好,建议皇帝再多观察看看,那就显得刻意了,会让人感觉虚伪。
天下谁不知道你赵佗和扶苏关系好啊?
所以始皇帝这个问题,回答起来还真有些难度。
哪知道赵佗年纪不大,说话倒是滴水不漏,凭借宗法继承制度来回答问题,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,各方面还显的无懈可击。
始皇帝闭上眼,再度在心中盘算。
“这样也好,赵佗和扶苏同龄,若能扶持,想来天下能长久安稳。”
始皇帝是个务实的人,他虽然在走修仙之路,希冀得道长生,永远统治这个天下。
但同时,他也在以防不测,安排后事。
帝陵修筑,从未停止,就表明了他是做好了死亡归去的准备。
如今既然决定立储,那自然是要将一切事情都考虑到。
始皇帝之所以选择扶苏,除了诸公子中在能力上无人能够与其相比外,重要的一点就是扶苏能得臣子人望。
廷尉李斯为岳丈,武功侯赵佗为妹夫,又曾和蒙恬共事修筑直道,这些方面都是其他公子无法相比的优势。
这中间又恰好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。
就是武功侯赵佗年纪轻轻,便战功赫赫,威震天下,且爵位极高,声望正隆,可谓是达到了臣子的顶点。
始皇帝在,那自然能镇住赵佗。
但始皇帝如果不在了呢?
除了扶苏外,其他诸位公子全都比赵佗年轻,辈分低,又无什么威望经验。
如果这些公子登基为帝,那岂不是要被赵佗压得死死的?
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,始皇帝恐怕就只能做些其他手段了,或许会带着赵佗一起离去也说不定。
但换成扶苏来继位,就没有这个问题了。
扶苏和赵佗同龄,在辈分上又是赵佗的大舅哥,各方面都能压住赵佗。
如果扶苏继位,赵佗自然不会有异心。
君臣,方能得始终。
“而且赵佗征战四方,伤病一身,又兼之前被丹药所伤,寿元或将不及朕的儿子,有扶苏在位,他也能寿终正寝啊。”
始皇帝将所有情况都考虑了一下。
觉得不管是为了这个天下,还是为了和赵佗的君臣翁婿之情,立扶苏为储君都是最好的选择,也是唯一的选择。
既然做好了决定,始皇帝雷厉风行的性格便不再拖延。
他转头,看向侍立在侧的赵高。
“为朕拟诏,明日朝会宣读。”
“朕将立长公子扶苏为太子。”
(本章完)
http://www.nitianzaidao.com/yt86362/36592631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nitianzaidao.com。逆天宰道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nitianzaidao.com
赵佗哪怕是见惯了战场厮杀,勾心斗角,面对始皇帝这个问题,还是感觉头皮发麻。
你皇帝想立太子就立太子呗,你来问我干啥?
立储。
从来都是这个天下最敏感,也是最容易送命的问题。
数千年的华夏历史,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储君之争丧了命。
什么九龙夺嫡,什么玄武门之变。
别的不说,就看大唐李家为了这事情死了多少人,就清楚储君之争的致命性了。
赵佗深知此事的敏感,在他刚进入秦国时,就根本不想掺和此事。
只是随着他后来尚了公主,成为长公子扶苏的亲妹夫,这才没了其他选择。只能真正投身其中,在暗地里或多或少的点拨和帮助扶苏。
但这只是私下行事,赵佗可从来都没有大张旗鼓的表态支持扶苏上位。
哪知道这时候,始皇帝会突然问这个问题。
要立扶苏为太子,赵佗自然是举双手支持,巴不得跳起来说:“好好好,大力支持!”
但实际上他不敢在这件事情上胡乱说话。
这种事情,你一个表情或者神态不对,都可能引起君主的忌惮。
万一始皇帝看赵佗态度十分热切,说不定内心里就要开始猜忌了。
你赵佗那么高兴干嘛,是不是还想朕早点死了,好让扶苏继位啊?
面对这充满危险的问题,赵佗下拜行礼,给出了一个作为臣子的标准答案。
“此乃天子家事,伏惟陛下圣裁。”
“哼,莫要在朕面前说这些虚言。朕今日问你,你说说想法就是。”
始皇帝冷哼一声,双目炯炯,进一步威逼赵佗。
赵佗暗自苦笑,始皇帝话都说到这里了,他还能拒绝?
其实这件事情,始皇帝的态度已经表达的很明显了。
之前他令长公子扶苏主持迁徙之事,是观察这个儿子的能力以及对待六国贵族的态度。
今日又召来诸公子进行考校对比,是要看看其他儿子中有没有自己遗漏的人才。
家宴上诸位公子的表现,让皇帝彻底做下了决定。只是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敏感的话题来问赵佗。
赵佗好歹是沙场战将,他眼见皇帝铁了心是要问他的看法,避不开这个话题,那就不再逃避,当场表达了自己对立储的看法。
“臣昧死以禀陛下,太子储君,乃一国之本。自我大秦立国以来,储君多立嫡长,若论祖宗制度,当以长公子为先。”
赵佗这话说的很高明。
自周灭商以来,天下诸侯皆奉行周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。
立嫡以长不以贤,立子以贵不以长。
储君的位置优先选择嫡子。
若无嫡子,那就立长子。
这套制度的规则等级十分严明,使得君位继承上不会出现争议和问题,最大限度的保证权力的平稳交接。
虽然自春秋以来,周室衰落,礼崩乐坏,使得许多诸侯国都不太在意这个制度,不少君主带头破坏,废长立幼。
但在秦国,还是比较遵循这套制度的。
比如昔日秦孝公便非秦献公的长子,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庶长子公子虔。但遵照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,作为嫡子的秦孝公,继承权高于作为庶长子的公子虔,成为名正言顺的秦国国君。
又如之前始皇帝的父亲异人,为什么能够从安国君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,最终被立为储君?
就是因为当时安国君的正妻华阳夫人没有儿子,所以吕不韦就瞅准了这个机会,通过手段运作,使得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,成为了超越长幼顺序的嫡子。
这样一来,凭借宗法制度,异人就越过众多兄长,成为名副其实的继承人。
现在始皇帝并没有确立皇后,从法理上来说没有继承君位的嫡子。
那么就该退而求其次,按照长幼顺序,来确认储君人选,这是秦国一直以来的继承制度。
扶苏,作为长公子,就是第一继承人。
赵佗搬出宗法制度,巧妙的回避了自己的主观意见。
他为扶苏站台,那可不是因为扶苏贤明,也不是因为自己是他妹夫,而是祖宗制度使然。
始皇帝盯着赵佗。
赵佗面色平静,实际上鞋履里的脚趾都已经开始抓地了。
良久,始皇帝说道:“朕知道了,你回去吧。”
“唯。”
赵佗如释重负,忙拱手行礼,缓缓后退。
在离开宫殿前,他看了殿中侍立的中车府令赵高一眼。
赵高感应到赵佗的注视,对他微微点头。
看着赵佗的身影消失在殿外,坐在御座上的始皇帝哑然失笑。
“这小子还真是机灵。”
始皇帝摇了摇头,他问赵佗这个敏感话题,确实是有看看赵佗反应的心思。
要是赵佗真借着此事对扶苏大为夸赞,皇帝的心思肯定会有些不一样。
如果赵佗为了避嫌,故意说扶苏的不好,建议皇帝再多观察看看,那就显得刻意了,会让人感觉虚伪。
天下谁不知道你赵佗和扶苏关系好啊?
所以始皇帝这个问题,回答起来还真有些难度。
哪知道赵佗年纪不大,说话倒是滴水不漏,凭借宗法继承制度来回答问题,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,各方面还显的无懈可击。
始皇帝闭上眼,再度在心中盘算。
“这样也好,赵佗和扶苏同龄,若能扶持,想来天下能长久安稳。”
始皇帝是个务实的人,他虽然在走修仙之路,希冀得道长生,永远统治这个天下。
但同时,他也在以防不测,安排后事。
帝陵修筑,从未停止,就表明了他是做好了死亡归去的准备。
如今既然决定立储,那自然是要将一切事情都考虑到。
始皇帝之所以选择扶苏,除了诸公子中在能力上无人能够与其相比外,重要的一点就是扶苏能得臣子人望。
廷尉李斯为岳丈,武功侯赵佗为妹夫,又曾和蒙恬共事修筑直道,这些方面都是其他公子无法相比的优势。
这中间又恰好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。
就是武功侯赵佗年纪轻轻,便战功赫赫,威震天下,且爵位极高,声望正隆,可谓是达到了臣子的顶点。
始皇帝在,那自然能镇住赵佗。
但始皇帝如果不在了呢?
除了扶苏外,其他诸位公子全都比赵佗年轻,辈分低,又无什么威望经验。
如果这些公子登基为帝,那岂不是要被赵佗压得死死的?
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,始皇帝恐怕就只能做些其他手段了,或许会带着赵佗一起离去也说不定。
但换成扶苏来继位,就没有这个问题了。
扶苏和赵佗同龄,在辈分上又是赵佗的大舅哥,各方面都能压住赵佗。
如果扶苏继位,赵佗自然不会有异心。
君臣,方能得始终。
“而且赵佗征战四方,伤病一身,又兼之前被丹药所伤,寿元或将不及朕的儿子,有扶苏在位,他也能寿终正寝啊。”
始皇帝将所有情况都考虑了一下。
觉得不管是为了这个天下,还是为了和赵佗的君臣翁婿之情,立扶苏为储君都是最好的选择,也是唯一的选择。
既然做好了决定,始皇帝雷厉风行的性格便不再拖延。
他转头,看向侍立在侧的赵高。
“为朕拟诏,明日朝会宣读。”
“朕将立长公子扶苏为太子。”
(本章完)
http://www.nitianzaidao.com/yt86362/36592631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nitianzaidao.com。逆天宰道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nitianzaidao.com